致敬琅琊

致敬琅琊(2):争储夺位,相争愈烈

第1集 琅琊榜首,化名进京(2)

使臣大人从北燕回来了~出使邻国的排场还是很大的,明里暗里告诉他们,都给朕老实点,我泱泱大梁可不是好惹的~




与百度贴吧的榜友讨论过,这里的朱大人,想必是朱樾吧!私炮房爆炸案的朱樾,景桓的小舅子~



亮点1:誉王登场

一看就是大人物啊有木有!誉王景桓巡视江左,偏僻的驿馆,没有金碧辉煌的装潢,只有极其简洁的屏风挂饰,烛台两盏,小桌一张,茶具一套,反倒令正襟危坐的核心人物显得格外的气场十足。星星点点的红色蜡烛和明黄色床榻与誉王的衣服相互映衬,既为屋内略暗的背景平添一抹亮色,也不会让核心人物明亮的服饰显得过于跳脱,明暗的交替更加凸显了人物的份量。门口的两根柱子上斑驳的划痕,不加任何修饰,没有刻意打磨,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古朴自然。


这张图,衣领的方向和簪子的方向都是反的,应该不是造型师的问题,是后期把画面镜像了~


宫中,大梁皇帝由越贵妃一脸娇媚的搀扶着,皇后立在跟前,两个女人第一个镜头就体现得很明显,越贵妃是最千娇百媚的宠妃,与皇帝更加亲密,而皇后则是中规中矩的高冷范儿。

桌上凌乱的摆放着一些奏章和文件,细看连烛台的造型都有一个龙头。左下貌似是49集萧选赐给苏兄毒酒的壶和杯吧?


高湛呈上奏报,身后的宫女太监穿梭忙碌着,高湛从外面走进殿内,宫女太监向殿外列队而行,一进一退,画面交错,层次分明的美。


萧选的发冠极其精致,发簪上还刻着一条小金龙,光泽,质地一看就知道肯定不是义乌小商品淘来的。。。


皇后的打扮像一只骄傲的孔雀,听到养子要被加封,面露欢喜之色。


听说景桓要被加封,越贵妃脸色一下就阴了下来,看来朝廷中党争加剧,连带着后宫也是明争暗斗。

其实,依照礼制,越贵妃站在台上是非常不妥的,因为这里是武英殿,是梁帝处理公务的地方,非常正式的场合,即便是皇后,也没资格站在台上,此处极有可能是剧组故意而为之,一开始就想告诉观众:朝堂礼制混乱不堪,问题非常严重,越氏已经被百般骄纵,几乎凌驾于皇后之上了,为后期朝堂论礼埋个伏笔。


眼看着老五的地位节节攀升,仿佛下一秒钟自己就要被人从储君的位置上扒拉下去,太子恨得咬牙切齿:老爹你这是打我脸呢啊!




这里为接下来的誉王遇刺埋下了伏笔,同时揭示出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:太子和誉王的斗争升级,撕咬越来越残酷。景桓加封七珠给了太子巨大的危机感,于是后面的情节中,杀手出现了。



初见誉王,不得不承认这位野心勃勃的皇子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端庄稳重,从表面上看,还是颇有帝王气质的。特别是后面见到了太子的怂样之后,让我更加好奇为毛萧选千挑万选了这么个没出息的当储君~


一上来就这么血腥,天泉的杀手都是这个套路,匕首或长剑直接刺穿脖颈。这里是,除夕血案也是。注意看此人的头饰与衣服颜色风格很相配。


屋内有外人在场,侍卫灰鳐便紧随身后~


小人物的衣服材质同样马虎不得,粗麻布的质地(貌似),纹理图案简洁清晰。


图穷匕首见,凶狠的眼神和狰狞的面孔,额头、鼻梁上挤出一条条皱纹,巨大的眼袋呈现出了江湖杀手的特征。


看来誉王这趟出行不容小视,太子狗急跳墙选择了下下策,他当然知道此时刺杀誉王并不明智,也不可能成功,最多不过是一个警示罢了,同时观众也可看出金陵城内的夺嫡之争已经愈演愈烈,梅长苏选在这个时候进京,时机已然成熟。



慢放会发现,剑是从后心刺进去的,可是刺客在房顶上转了一圈跌落下来的时候,后心有一道剑痕,但并无血迹,落下来的时候,这柄剑从身体左侧同死者一起滑落下来。





看人家这伤口的逼真程度,比某某狗血剧的红药水良心太多了~


誉王完全没有乱了阵脚,甚至无暇计较刺杀自己这个事情——刺客所带来的危机感要远大于行刺本身,自己和太子新一轮的较量开始了,如果说太子是“一步都不能后退”,那么誉王则是“一步也不能停下”。





誉王坐不住了,当即决定改道琅琊阁:


空车架不紧不慢的行驶在路上,用来引开太子的跟踪,而卓家父子也不是吃素的,很快识破了金蝉脱壳计。




而誉王此时正快马加鞭的狂奔在了去琅琊阁的路上。


其实誉王完全可以派一个心腹上琅琊阁,但他却亲自前往,誉王表现出来的诚意和对贤才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太子,他明白,既然麒麟才子是难得一遇的贤才,那么散播消息的琅琊阁怎可能是凡俗之地?更要当做贤才一样对待。所以誉王表现出来的,则是对琅琊阁无比的敬仰和膜拜:


借誉王之口,向观众传达了琅琊阁的重要作用——




一句豪迈的“上山!”满脸的肃穆和志在必得,在对琅琊阁敬畏的同时,还有着霸者的心态,大有势倾天下之气概。


未完待续,下期内容预告:誉王亲上琅琊阁

原创:田野(弦为知音断)

图源:田野 视频截图

欢迎一键转发分享,请勿擅自复制粘贴,请尊重版权


上一更:致敬琅琊(1):传说中的琅琊阁

下一更:致敬琅琊(3):琅琊阁求才

从头看:致敬琅琊-前言

评论(3)

热度(75)